「曝光效應」是心理學的一個理論,「曝光效應」認為一再接觸刺激會對該刺激產生好感的假設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這也是「曝光效應」的一種方式

d131101 

 

由於社會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而導致「近水樓臺先得月」。

當兩個個體互動愈頻繁時,愈容易對彼此留下深刻印象,進而發現更多吸引的要素。

當然,時空接近性指表現在正面影響時,也就是說,只適用於雙方的印象良好時,如果第一印象即對其留下不佳的印象,則曝光愈久、愈頻繁,則只會讓人更害怕、更厭惡罷了。

林孟旻、陳皎眉在一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結交異性最多的途徑依序是班上、系上同學﹝53.33%﹞,社團夥伴(31.66%﹞,其次是聯誼活動和其他娛樂休閒所認識的朋友﹝10%﹞。

因此,必須要接觸頻繁,才有機會成為朋友。即使是網路交友,也必須要有相當次數的接觸,才能成為好友。

 

 

來看看另一個新聞所說的曝光效應

 

 

為甚麼覺得照片裡的自己很醜?「曝光效應」是主因

常在瀏覽派對照片時,覺得朋友把你拍得很醜?

別懷疑,其實你就是長那樣!人們總認為照片中的自己「有些不一樣」,這是因為我們習慣看到鏡子中的自己,而產生一種「曝光效應」,也就是對熟知的事物較容易產生認同感。

「曝光效應」也被稱作單純接觸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1960年代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塞瓊克(Robert Zajonc)提出。

他表示,這是一種跨文化、跨物種的心理現象,無論是何種刺激(視覺、聽覺、語言),我們都會對於較熟悉的事物有所偏好。

由於人們時常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所以較喜歡一張左右顛倒的臉孔。

至於核心問題,「為甚麼覺得照片裡的自己很醜?」攝影師戴維德(Duncan David)最近則用日本機器人大師森政弘的「恐怖谷理論」加以解釋。

「恐怖谷理論」是指人類對於機器人以及「非人」的擬人化物體產生的感覺,當機器人不夠真時,人們知道它是假的,而會有正面情感;

但當它越來越像人, 人們則會不自覺地產生厭惡。

戴維德說,「我們總覺得照片中的自己與真實的自己很像,但就是有甚麼地方不對勁,些許差異造就了討厭的感情,所以會認為照片中 的自己很醜。」

不過戴維德也說,這種感覺是一種當事人才會出現的個人體驗,只有自己會看不慣照片中的自己,在其他人眼裡你並沒有像你想得那麼不好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nbook 的頭像
    sunbook

    SunBook-網路文章、電影介紹、好書介紹、有趣理論、開箱文、時事報導、好康優惠

    sun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