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去歷史博物館看立體書展時,講到一個作品是描寫人們跟隨大眾的「羊群效應」
回家之後Google一下「羊群效應」,發現「羊群效應」出現在各種不同的場合
當然一開始先介紹一下什麼是「羊群效應」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常被稱為「羊群效應」。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從眾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
樂隊花車
從眾效應又被稱為「跟尾狗效應」,也就像是跟在別人身後的狗一樣,自己不會作出決定。
參加者只要跳上了這台樂隊花車,就能夠輕鬆地享受遊行中的音樂,又不用走路,也因此英文中的片語「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樂隊花車)就代表了「進入主流」。
這片語首先在1848年的美國政府中,由林肯時代的一個小丑使用。
專業的馬戲團小丑丹·賴斯在為扎卡里·泰勒競選宣傳時,使用了樂隊花車的音樂來吸引民眾注目。
當泰勒的宣傳日益成功時,越來越多政客為求利益而投向了泰勒。1900年,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參選美國總統選舉時,樂隊花車已成為競選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政治
選舉中常見到從眾效應:一些選民會把選票投給那些很可能勝出(或在傳媒中如此宣稱)的候選人,從而增加他們真的勝出的機會。
經濟學
在微觀經濟學裏,從眾效應影響需求和偏愛之間的互動。
受從眾效應影響下,當購買一件商品的人數增加,人們對它的偏愛也會增加。
這種關係會影響供求理論所解釋的現象,因為供求理論假設消費者只會按照價格和自己的個人偏愛來買東西,參見網路外部性。
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從眾效應可以使一隻證券短時間內提升至一個不合理水平。
實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鬆毛蟲實驗。
他把若幹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松葉
鬆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盡數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在生活上出現最多的應該就是夜市或是觀光景點了
很多人看到大家在排隊就認為那一間賣的東西很好吃
其實有一些聰明的廠商常常會在隊伍安排一些暗裝來影響人們的判斷能力
所以在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
也別忘了要學會做判斷喔
如果對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有興趣可以到天下雜誌去看看囉